CBAM(歐盟碳關稅)在今年10月試行、2026年正式上路,而美國也正在研議碳關稅議題,正聚焦在碳關稅施行時所需的前置數據蒐集。過去美國曾由參議員謝登豪斯提出美國版碳關稅——清潔競爭法案(Clean Competition Act),涵蓋多達25種產業,且是立即開徵關稅。台灣哪些產業將受影響?CCA與CBAM的不同之處?《ESG遠見》一文解讀。
隨著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(CBAM)即將在今年10月試行,台灣不少產業都繃緊神經。但還有一項更迫切的關卡,那就是美國版碳關稅──清潔競爭法案(CCA),若立法通過是設定在2024年上路。
CCA由美國參議院在2022年6月提出,希望可以減少氣候汙染,並強化美國製造業競爭力,針對能源密集型進口產品課稅,已完成二讀。雖然參院進入新會期,CCA目前擱置中,但美國參議院仍依此精神研擬相關法案,例如Prove It Act。
究竟CBAM與CCA有何不同?《ESG遠見》整理以下三大QA。
Q1〉美國CCA和歐盟CBAM有何不同?
一旦CCA通過,美國將開始針對國內製造商、進口商徵收碳關稅,涵蓋的產業共有25個,包括石油開採、天然氣開採、地下煤炭開採、紙漿廠、造紙廠、白報紙紙廠、紙板廠、煉油廠、乙醇、有機化學品、化肥、玻璃、水泥、石灰、鋼鐵、鋁、氫氣、己二酸,範圍比歐盟CBAM的6大產業更廣。
而且出口到美國的應稅產品,如果在生產過程中使用其他應稅產品作為原料,這些原料產生的碳排,也必須同步納入計算。
因此,向美國環保署申報的資訊內容,也必須包含溫室氣體排放量、產品總重、耗電量、用電是否來自電網、非來自電網用電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等。
除了產品涵蓋範圍,CCA碳稅課徵基準的計算方式也和歐盟CBAM不同。美國財政部會以申報資料計算每類產品的平均碳含量,以此當成基準線,企業需就超過的部份支付碳稅。
若以2024開始實施此制度計算,2025年到2028年期間,這條基準線每年會下調2.5%。到了2029年,甚至會每年下調5%。換言之,業者面臨的課稅標準將愈來愈嚴格。
而且,碳稅初始價格也會隨著通貨膨脹浮動調整。若以2024年為實施基準年度計算,每噸碳需付費55美元(近新台幣1800元),但從隔年開始,會以每年通膨率加上5%作為新一年度的價格。若以近期美國年通膨率3.2%到3.7%估算,很有可能到2030年,每噸碳要支付的碳稅,恐逼近100美元(約新台幣3200元)。
在台商近年來調整供應鏈之下,對美國出口占比節節高升。目前美國是台灣第二大出口國,去年出口金額約751億美元,比前年成長約14%。
比照CCA碳關稅涵蓋品項,以及WTO(世界貿易組織)附屬機構國際貿易中心(WTC)數據,台灣最有可能在第一波受CCA影響的產業是鋼鐵業。
台灣是美國鋼鐵第五大來源國,次於加拿大、墨西哥、巴西、韓國。在美國鋼鐵業者競相採用電弧爐熔解廢鋼製程降低碳排後,他們宣稱碳排在全球鋼鐵產業中最低。因而台灣等進口鋼鐵,極有可能在碳關稅墊高成本下,喪失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力。
若以2024年為實施年度計算,美國CCA預計從2026年起,把規範的產品範圍將往下游延伸,不只是能源密集型產品會被課碳關稅,而是所有使用能源密集原料生產的業者,都會受到波及。
特別是整體製造業在美國供應鏈上有重要角色。如台灣外銷主力之一工具機產業,出口美國的機床中,如果鋼鐵含碳量達標,就要繳納碳稅。
除了工具機產業以外,還有汽車零組件、塑膠、腳踏車、紡織產業情況也類似,業者必須注意。
雖然CCA尚未通過立法,但對能源密集產業課稅,已是先進主流國家共識,因而徵收範圍會愈來愈多,碳價也會愈來愈貴。
面對碳關稅時代,外貿導向的出口廠商該怎麼辦?第一步,就是要做好碳足跡盤查。
位在高雄彌陀的世豐螺絲,不只是台灣螞蟻雄兵般螺絲產業中規模較大者,去年營收達25.9億元,也是台灣螺絲輸美主力之一。根據2020年統計,台灣銷往美國每100顆螺絲,就有3.8顆是世豐做的。
面對歐盟CBAM、美國CCA碳關稅變局,他們胸有成竹,原因是13年前就投入數位轉型,「讓我們更快找到各種數據,」世豐總經理陳駿彥說。
如今每一顆螺絲要花多少工時,系統自動算得清清楚楚,也正在把碳資訊匯入系統,未來每一顆螺絲的碳排,將能自動轉換計算。
早在金管會於去年發布「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」,分階段推動全體上市櫃公司在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前,世豐就已經進行碳盤查。
同時,各單位也積極研究美國CCA、歐盟CBAM制度,並在去年首度導入美國CCA標準,預計今年也將導入歐盟CBAM標準。
了解外界標準與盤點碳排之後,下一步就是以行動進行減碳。
陳駿彥舉例,廠商堆高機已陸續電動化,未來除公務車也將陸續汰換成電動車,也會裝設節能燈具、太陽能發電設施,在減碳上達到明確成效。
除了前述「範疇一」(直接排放)、「範疇二」(電力和能源間接排放),世豐也會和上下游業者一起力行減碳,落實「範疇三」(其它間接碳排)的溫室氣體減量。
在這場減碳戰局中,戰或逃?就像世豐,許多中小企業動起來、積極擁抱變革。碳關稅時代已經來臨,企業得加快永續作為,才能提升產業競爭力。
資料來源:https://esg.gvm.com.tw/article/34165
COPYRIGHT © 2024 朝日能源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 Designed by ESHOW. 瀏覽人次:0362379